涟水雅人蒋昌典
作者: 文章来源:娄底侨联 发布时间: 2012-09-26 字体:【大】【中】【小】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博导,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员。)
我在香港凤凰卫视工作,三一重工是我们重要的广告客户。每当那极具重金属质感的标志横空出世,我就心潮澎湃,热血贲张。我的涟源老乡梁稳根先生创办的这个企业如今成为中国最牛的企业之一,而这由三个阿拉伯数字1啮合为正三角的图标也随之成了国际著名商标。我最近才知道,这个标志的原创设计者也是我的一位涟源老乡蒋昌典先生。
说起蒋昌典先生,那可是我们涟源蓝田街上的大才子。他是我小学和中学的校友,长我13岁。我认识他是因为“文革”中有段时期县文化馆暂借县工会的院子办公,一众涟源才子佳人住了进来,我家屋前屋后、房左房右顿时声色满园,有作曲拉琴的,有跳舞排戏的,天天莺歌燕舞,县上最漂亮的大姐姐出出进进,很是养眼。但我的兴趣不在这热闹之处,而是被几个安静无声的角落所吸引。画油画的刘老师,刻剪纸的梁老师,画国画的蒋老师,这三个老师的屋子我是常常不请自到。也不知什么原因,水墨书画似乎更有魔力。于是我对于中国书画最初始的知识,包括第一次见到宣纸,大概就是在蒋昌典先生的画室里。
其实那时候的昌典先生也就不到三十岁,温文尔雅。画油画的刘老师是省城长沙下来的,很洋气,沉默寡言。后来落实政策回省上了。刻剪纸的梁老师来自乡下,有着乡下农民的爽气和土气,可惜在下乡采风时拖拉机翻车死了。只有昌典老师像个小镇秀才,总是一脸笑容,说话走路都文绉绉的,我们几个镇上的美术少年对他没有畏惧感。
又过了几年,我中学毕业下乡插队,一个炎热的夏天接到县文化馆的通知,说是我的一张草图被县里送到地区,选上了,叫赶紧去邵东报到,参加为期三个月的创作班,为省美展做准备。我连夜乘车回到蓝田,去文化馆见过蒋老师。他吩咐了我一些什么话已记不太清,大意是这次涟源只有我一人入选,要特别珍惜,好好向别人学习。
那时虽是“文革”,基层文艺活动还是蛮活跃的。县文化馆是在一个大祠堂里,一对大石狮守门,十几级青石阶,过了一个大天井,就是祠堂正堂,十几根大柱子,隔成几排,就是文化馆的展厅,经常在这里举办各种配合时政和中心工作的美展,自然蒋昌典老师既是组织者又是主要的创作者。我少不更事,唯对于写写画画的事甚感兴味,故常去那大祠堂看画,看多了,也就对所谓的国画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记得蒋老师画过放鸭子的女社员,那姑娘的脸画得红润光亮,立体感很强,而衣服又很写意,特别是鸭子,发挥了水墨和宣纸的特性,画得一个个毛绒绒的,可爱极了。我当时就想,蒋老师可真有一手啊!于是我就回家把宣纸裁成巴掌大小,一张一张练习画鸭子,可总是画不出蒋老师的样子,于是愈发佩服蒋老师。
后来恢复高考上大学离开蓝田,江湖萍踪,愈行愈远,蒋老师的音讯也愈见稀了。母亲病故那年特意去大祠堂访蒋老师,又不遇,甚憾。月前忽接蒋老师手书,还有一些图片资料,原来是三一重工要为涟源这位乡贤在省城长沙和娄底两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并出版个人诗书画集,展名和画集名就叫“文心逸翰”,嘱我为此写几句话。捧诵蒋老师书札,脑中往事翩翩,少年美术启蒙的点点滴滴,由模糊而渐渐清晰。
蒋老师在来书中说:“我是一个没进科班,靠吃百家饭长大的艺术乞儿,加上几十年在基层做群众美术工作,是一个偏于一隅,孤陋寡闻的布衣野老。”这话当然是自谦,但我很欣赏这份洒脱。“没进科班,靠吃百家饭长大的艺术乞儿”这句话是许许多多蒋老师这样的基层美术工作者的自状。他们的劣势是“没进科班”,系统性专业训练不够。但“吃百家饭”是他们的优势。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每本刊物杂志一有新作品发表,蒋老师和我们这些美术爱好者就会认真学习,细心揣摩,品味其一笔一墨的气韵。我们完全无任何形式的门户之见,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长处,在那个资讯很不发达的时代,这就是基层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唯一的学习途径。想看名家原作,至少要到省城,但哪有盘缠啊!所以,大家在一起画了几年的国画,也不知道用笔用墨是不是对路,名家原作到底是啥模样嘛?不晓得!我那张送省美展的画听说展出了,蒋老师同几个文化馆的老师一商议,就让我这个知青向生产队请几天假,文化馆给出盘缠,以到湘潭取画框的名义,给了我一个去长沙看画的机会,正好碰到在邵东一块画画的银小宾,他又带我到省委党校,去看他父亲和李自健等名家的创作室,真是大开眼界啊!蒋老师信中所言“偏于一隅,孤陋寡闻”对于那个闭塞年代的小地方人来说是确实存在的,但蒋老师他们这些年长者却把这么一个机会给了我,至今想来仍心中温暖。
虽长年工作在基层,但蒋老师对中国画的思考却不基层。他在信中告诉我为何画展和画集的主题词定为“文心逸翰”。他认为“中国画不叫水墨或彩墨画,其区分不在材料、技法,而是更注重文质内涵,中国气派和东方文化精神。文人画则更是如此。中国画以线造型,决定必须要有相当的书法功底才能写出来。”这些观点我是完全赞同的。中国画的独特性和独立性本不待多言,它是一个存在上千年的经验事实,不独以物质的形态存在于绢素纸翰水墨丹青之中,且更以深沉的文化心理结构存在于国人的感觉方式和主观趣味之中,在全球化语境之下,在经历了上百年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之后,我们今天能够以开放和平等的视野把这客观存在的文化心理上升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不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更不是民粹主义,而是融入新世界创造新文化的必要前提和准备。所以我很佩服蒋老师,身在县城,胸怀天下,书画虽小道,却足以表明一个文化人的文化立场和文化姿态。
中国画因为重文质内涵,所以一切画心皆文心。我没想到蒋老师自知天命之年始,钻研古诗,竟取得这样的成就。一首《天马吟》,写出天地间纵横不羁的自由精神;一阕《临江仙》,把爱人初恋的情态描摹得入木三分;而《江阁吟》四首,声情并茂,意韵深长,登高怀古,词吊诗魂,读来一唱三叹;长诗《傩柱歌》写出了作者对民间艺术的痴情,也只有画家才写得这么深入和深刻。
蒋老师的书法,楷行草隶四体兼擅,尤以楷书和隶书见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气势开张,行笔雄健,结体浑厚,有渊停岳峙之气象,是其楷书之代表作。而其隶书,佳品甚多,从汉隶《礼器碑》入手,取其筋骨秀劲,再以《石门颂》之开拓高古,增益其苍茫骨格,并杂糅魏碑之方峻,行草之流便,合而成自家一体。《周恩来联语》、《隶书自作诗,旅台老兵思妇吟》应是其隶书诸作中骨韵兼备的佳品。蒋老师的主业是中国画。以人物画为主,花鸟画随之,少见山水。人物画既画古人也画今人。随着年齿渐长,似乎对历史人物更感兴趣,更能引起他的感情共鸣,笔墨浩歌也更加痛快淋漓。他是强调写的,以书法笔意入画,在逸笔草草中迅疾地完成一幅写意作品。如《独坐敬亭山》、《对弈图》、《米颠拜石》、《醉钟馗》,是这种简笔草书写意人物画的妙笔生花之作。近现代名人也是他喜欢的题材,如吴昌硕、齐白石、陈寅恪、王国维,还有革命先驱李燮和卢天放,这些人物都有照片,故要用较为写实的手法,虽如此受人物形象真实性所限,蒋老师还是尽逞中国笔墨之长,泼墨挥翰,遗形取神,画得落落大方。他的花鸟画,多为抒情小品,闲情逸致,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亦足显其雅人深致。
涟水是一条多情的河流,沿岸近代出了不少惊天动地的大人物。而蒋昌典老师一直默然地在涟水源头的古老小镇砚田耕耘,不求闻达,怡然自乐,他是一个真正的雅人。如今这世界,名人不少,达人更多,而雅人岌岌乎快成珍稀之物了。